媒体报道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动态资讯 > 媒体报道
人体冷冻能让你穿越到未来吗
发布时间:2017-03-13 23:30:18 作者:张盖伦

    本·贝斯特(Ben Best)厌恶死亡,他希望能活得越久越好。当然,若死亡终将来临,他也做好了准备——把自己冻起来,在液氮中沉睡,在未来的某一天醒来。

    Cryonics Institute是美国两大人体冷冻机构之一,由人体冷冻之父罗伯特·埃廷格(Robert Ettinger)创立于1976年,为非营利组织。从2003年到2012年,本·贝斯特在那里当了9年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。

    “人体冷冻是通往未来医疗技术的救护车。它不一定能成功,但我认为,它很有可能成功。”近日,本·贝斯特来到了中国,并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。

     死亡不是固定概念

    “人体冷冻”的概念,我们或许已不再陌生。去年,重庆一位女作家成为国内尝试人体冷冻第一人。

    就在7月,美国德克萨斯州传来消息,有人正在打造世界上最大的人体冷冻项目“时光飞船村”。DNA、组织样本以及经冷藏保存处理的病人将存放此处,并等待着在数百年后解冻“复活”。

    不过,即使放眼世界范围,将自己冻起来,仍是极少一部分人的选择。大约有300人尝试了这一方法,他们进入某种“死体休眠”状态。

    “人们总认为,当你死了,你就是死了。但并非如此,死亡只是一个‘法律词语’。心脏停止跳动,脑部细胞也不会立即停止活动。”贝斯特说,他们就是要打这个时间差。

    死亡是一个过程,冷冻是要锁定机体的退化程度,避免其进一步发展。“死神镰刀”砍下之后,趁其伤口还未扩大,用低温技术将时间凝固。因此,本·贝斯特把接受冷冻处理的人,叫做“病人”。

    什么叫真正的死亡?“信息丢失太多,以至于未来科技也无法将其修复,这才是‘死’。”贝斯特坦言,他无法给出死亡的确切定义。今天的“死亡”与否,在他眼中,其实与未来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程度挂钩。

    “崇尚人体冷冻,并非疯狂之举”

    本·贝斯特的自我定位是科学家。他曾专门写过一篇论文回应科学界对人体冷冻的质疑。崇尚人体冷冻的人,并不愿意只被当作疯狂的赌徒。

    细胞富含水分,在降温过程中会形成冰晶。这也是人体冷冻常被诟病的一点——细胞已在降温过程中凋零死亡,谈何“恢复功能”?

    为防止这一情况发生,冷冻人体的重要一步,就是置换人体内的水分。

    人体冷冻医疗小组会先将某种以组织保存液为主的混合溶液,注入人体,“清洗血液”;随后,再灌注入某种低温防冻剂混合液。“这一过程叫‘玻璃化’。玻璃化后再进行冷冻,冰晶会大为减少。”贝斯特介绍。

    就在今年,“21世纪医学”团队用一只兔子实验证明,存在冻结哺乳动物大脑后几乎无损解冻的可能。不过,真要解冻人体,并非一朝一夕之功。人体冷冻组织目前能做的,是尽可能改善自己的冷冻技术。

    贝斯特承认,冷冻人体或多或少会造成损害,但是没关系。等到技术足够发达,这些损害都能被修复,那些造成病人死亡的绝症也都能被治愈。他们将重新以健康的样貌再度来到世间,如果愿意,还能给自己换一具更有活力的身体,用上人工培育的新器官和新组织。

    活过来会怎样?未来只会比今天更好

    本·贝斯特敬畏技术,他笃定“明天会比今天更好”。他判断,大概不到100年,就能有病人可以被顺利唤醒。

    醒于和现在截然不同的未来,他们会孤独吗?他们如何适应?

    本·贝斯特觉得,这都不是问题。他所知的案例中,有一半左右是和家人一道选择了被冷冻。冷冻患有绝症而死去的家人,是存下一份重逢的希望。最先提出人体冷冻理念的罗伯特·埃廷格,就冷冻了自己的母亲与两任妻子。

    至于适应?贝斯特笑了:“我觉得适应未来肯定比适应现在来得轻松。”

    “植入芯片,你就能在短时间内学到跟未来社会相关的知识。”贝斯特说,欠发达地区的人移民至发达地区后,同样能过得很好。而冷冻人,不过是选择了向未来移民而已。“如果能把莎士比亚复活,我相信他今天也会活得很开心。”

    如今,除了最为知名的美国和俄罗斯的三大人体冷冻机构外,一些新的人体冷冻机构也在出现,并开始接收“病人”。

    本·贝斯特乐见“人体冷冻”的概念为更多人接受,但他也有些忧虑:“应该由真正信仰人体冷冻的人来做这件事情,他们会为病人负责到底。有些人只是想靠售卖人体冷冻技术赚钱,我非常担心这些人的作为会给行业带来不良影响。”